陈鸣阳:从近一个月的失败谈到战胜自我的难度


- # 万智牌
- # 万智牌:竞技场
本内容为原创内容
最近的一个多月,我参加了数场竞争级别较高的比赛,且都没有获得什么成绩。尽管在现在这种全世界人民一起抢名额的大环境下,连着璇几个月的PTQ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依然要对近期的失利做一个合理的反思。
我先来简单捋捋。在11月的Open Day获得了些许回报后,在当月的PTQ、也就是一周后,我使用了微调后的红绿历险:一个内战会占优势的构筑,但我忘记了那已经是红绿猖獗的第三周了,和Open Day的环境不同,我在PTQ遇到了海量的约力昂套牌,又输给了Crokeyz—他玩了个混绿的牺牲,目的也是来抓红绿的。就这样,4-0变成了5-3,没有进入Day2。
之后的一周是两次限制的PTQ,都在MO上。400多人取8人八强的现开赛基本是低于地狱难度的,10轮输第二次就进不去了,在这个半夜打8个小时以上的比赛里我的时差和耐久也没有任何的优势,璇的很快。
再之后应该是上周的12月Open Day,我固执的选择了鬼怪和BO3的模式,在Day1浪费了很多的金币钻石,最后还是通过BO1的苏勒台勉强挤进了Day2。最后在Day2五胜且1-1的时候,我在对局鬼怪时接了一个一地起手,并没有抓到更多的,和4位数的美金差了一步之遥。
最近的就是刚刚过去的那周。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我调试出了一个我较为满意的苏勒台的版本,在练习的时候也打到了密稀两位数。可惜PTQ真开打的时候,上来就遇到了先手的贴皮和无色ramp,连负两局丢了所有容错,最后1-3黯然出场。在第二天的摩登PTQ上,我也表现的很差,5-4结束,甚至没有拿回来报名费。
其实在这种比赛中,输肯定远远多于赢:我这里的“赢”指的是拿到奖金或者资格,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意味着当场比赛的胜率要超过90%,而你的竞争者们也都是奔着和你一样的目标而来,哪有那么容易呢?
在任何多轮次的比赛中想夺冠,最优的构筑,足够的水平和当天爆棚的运气都缺一不可。我们可以把这三个点想象成理综合这样的科目,我们假设满分是150分,145分可以让你夺冠,135分能让你八强,120分可以让你进Day2,那如果这几个学科你瘸腿一个,就和最前面的几个坎无缘了,但如果同时在不瘸腿的科目超常发挥了,也能让你的成绩不差,毕竟我们看的是总分。这个理论很好理解,玩的不行的人或许可以通过命好来数次天胡获胜,也可能正好拿了当时“最好的套牌”有着不错的环境优势,但运气总有一般或不好的时候,也总有自己原形毕露、犯错误的时候,那他们自然就很难走到最后。相反的,水平较高的人,在一场比赛中很难遇到水平高于自己的对手,但在后面的伦次、和对手旗鼓相当时,那构筑的更精妙或者掏的更顺的牌手就获得了游戏的胜利。
无法达到自己期望的成绩最通常的原因是水平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内功不足、打的轮次越多越容易暴露出问题。其实光从这个角度去谈去讨论就能写几万字了,但我并不敢保证我关于这方面所说的东西是否足够有用,毕竟如果我知道怎样最快的提升自己的牌力,我早就去做了。所以今天我想换些其他的角度来说,除了自身的基础能力外,还有什么在限制你的成长。
难以克服的个人风格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一句话,那就是“风格是你在技巧上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总和”。这句话出自一位职业画家之口,是用来描述艺术领域的个人风格这个概念的。然而,在我看,这句话对于万智牌,乃至一些其他的牌类游戏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很多时候,风格的概念是比较虚妄的。一个理想的完美玩家,应该能够使用任何类型的套牌,并且有信心把这些套牌使用好。当我们的信心不到位,或者技术不够纯熟时,自然会受到限制,而只好去执行一些固定的思路,从而自然才会有所谓的个人风格
这段话来自于郭教练的文章,也是我很推崇的一个理念,解释了为什么好多时候我们会被游戏本身而束手束脚,放飞自我却无法高飞。
现成的例子摆在眼前,就拿我和我这个月的比赛来说。首先先说自己,我本身就是个个人风格比较浓的牌手,热爱白蓝色,喜欢Fair的中快速套牌,更愿意主动执行自己的游戏计划,同时也和对手有互动;在做选择时,通常能拼一枪和选个有下限的打法时,我一定会求稳选个有下限的。
再看我这段时间的比赛经历,先是红绿历险那次的PTQ,当时对T2基本没什么信心的**着红绿历险尝了次Open Day的甜头,也不太敢再去选择别的套牌:既然都有个现成的好选项摆在眼前,我为什么要花风险去浪费练习时间去寻找并练习其他牌?而事实上,当时有足足一个星期,我应该去找更多的可能,而不是把赌注都压在这上面。同时,我选择的版本也并不好,但我除了抓内战之外也不太敢去抓别的,也算是个保证下限的策略:毕竟内战肯定会有的,且不少。但我又忘掉了一件事:加入几张备牌进主对内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牌局更重要的还是先后手和起手留牌,而这几张进主的备牌更多时候则让我在其他对局的主牌局变差了,有些得不偿失。
再到MO的限制赛,我本身就不擅长长时间作战,而不同于MTGA那种每局间隔时间由自己控制,MO的比赛是那种传统瑞士轮,等50分钟到了之后再开下一轮,晚上11点开始的话就是完完全全的打一宿,而我明知道有体力和时差的劣势,也没有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休息调节方法,相反,因为全程直播,我非但没有在中场休息,还穿插着不停的打MTGA来着,这让我在3点左右、第四五轮就开始犯错。
接下来是12月的史迹Open Day,我因为了解自己的体力,不敢去在多伦次比赛玩苏勒台这样的被动套牌,所有选择了更难也更看脸的鬼怪,只因为它的游戏计划主动。当然我也受到了惩罚,璇了五个Day1:当然也是我选择了BO3的缘故。现在想想这个行为本身就很傻,本身史迹的对局间胜率差的就较多,T2基本没有摆出牌表就73开的对局,但史迹肯定是有的,这意味着你玩一套综合胜率相同的史迹和T2套牌,想四连胜的概率是低于T2的,总会有突然冒出一套你打不过的对局或者有上限的牌给你揍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还选了BO3模式的鬼怪,本身就有点怪,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导致的。
而在Day2中我keep了一地起手那次,是因为的起手有攫取思绪、剜祭场呼喊、撼世妮莎和挖坟人囚笼。我知道在和鬼怪对阵的备牌局中,苏勒台必须要赢得足够快,因为对局是会被拉长的,鬼怪会换上大量能赚牌的牌,我一旦在先手调度了,抓到只能一换一的牌很容易面临资源耗不过鬼怪的情况,因此我选择拼了这个上限高下限自爆的起手,最后输掉了游戏。这个选择问题没什么可后悔的,我问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人,有的同意有的反对,但有个反对keep的理由让我产生了不小的动摇:既然你都说你先手打鬼怪要赢得快,那你接卡地有针对的起手不是反而赢的慢了么?我才反应过来,这大概就是思考的环数不够吧。
上周的史迹和摩登PTQ也差不多,我没有勇气去换套牌,也没信心推翻自己的一些经验之谈:关于这点我多说两句,我之前一直是个非常推崇大量练习的人,但后来我意识到,不反复思考的练习不仅没有正面意义,还可能是负面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你的一个错误操作变成了习惯。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候无法辨认出自己的某个动作是否是玩错了,这就是硬性的水平决定你能做出几分操作,如果你打牌能意识到自己犯错了,那为什么要犯呢?大多数时候是意识不到的,这也是和更厉害的人交流以及复盘的重要性。扯远了,我即使很多时候怀疑自己的经验是错的,但也难以敢用一个只经过数次测试的理论推翻一个我测试了十几次的经验,这也限制了我的进步。
事实上,上面说的所有的点,它们的本质都是个人风格在限制我的进步,只要我突破不了这些,我还是难以向前迈。虽然我比起之前已经战胜了很多部分的自我了(俄佐立JK玩咕噜?),但远远不够。
在昨天和刘宇晨吃饭时,大师又向我抛出了几个观点:中国竞技万智牌的水平的达不到世界高水平的,而现在的线上PTQ要跟全世界想Q到PT的牌手竞争,即使在中国的PTQ拿过几个PT资格,这个水平基本也不足以让我在现在的PTQ领先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不该把自己放在太高的位置。
另一点则是他发现我在直播时(我也不知道为啥他天天蹲我直播间),经常在一些选择点做判断时,用的都是很主观的态度,其实说白了就是被以往的经验影响,先入为主。他的原话是“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应该是个问号,而不是句号,问号才能让你去一直想它。”
关于复盘我也明白了些更深层的东西,我应该更多的去复盘赢了的局,而不是输了的。这个道理其实也比较好懂,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在和水平相近的人交手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运气更好的人获胜了,那我赢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我比对手玩的好,更不意味着我没有犯错,输赢只不过是个结果,不应该用这个来筛选判断这是否是局值得回顾的比赛。说的难听点,我只复盘输的局,是因为的赢得比输的多,本质是一个懒字。
这段时间的比赛让我学到了些新的东西,也让我下定决心再对这些内容充分的反思反思,从而以个更好的状态参与明年凯德海姆的竞争级比赛。所幸,我还有时间。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