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然】9.Against the Odds


- # 万智牌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作者本人和营地同意不得转载
各位好,这里是404,欢迎来到我的个人专栏【探索未然】!这个专栏的系列文章会专注于万智牌中不怎么被关注的部分,或是从新颖的角度分析万智牌中常见的问题;本专栏建立的初衷是“言之有物图一乐”,我姑且这么一说,诸位呢也姑且这么一听,若是能交流讨论,乐呵乐呵,那就再好不过了。
(原则上来说这个专栏里的一切言论仅与笔者有关,并不代表迷宫终点公众号/旅法师营地的观点;本文首发迷宫终点公众号)
(感谢酒馆的诸位对本栏目提供的大力支持!)
前,中,周。最近各种大赛巨赛基本没停过,ModernSpike、卡豆等公众号上也满是大师们倾囊相授的战报,简直可以说是过年了。珠玉在前,我自然不必献丑;诸位也都知道,我们公众号最近在做【来日信标】计划,这一次的探索未然呢,我们便从拾遗的几篇文章聊起,权当读书笔记。
〇、这里填个小标题
在初识万智I-a中,RD谈到了万智牌所区分于棋类游戏的特点,变数(或者说,随机性)。
抓马绅士Reid Duke
不过,现在已经有非常之多的文章告诉你该怎么正确配地、正确调色、理性看待卡爆、着眼可控错误等等处理变数的情况,无论是娱乐玩家还是竞技牌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再不济你能骂威世智骂发牌员)。所以,这次我们充分发挥探索未然“读完之后没什么用”的特性,讨论一个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人着眼的问题:
什么是套牌的稳定性?
说实话看到这问题我第一时间想的是“这也叫问题?”,然后是“怪不得没人讨论”——不过,这问题虽然十分简单,但许多套牌攻略和操纵心得都不厌其烦地提到稳定性,回答这个问题也算是有些意义的。而在我遍访几位朋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乍看之下简单而已,倒不如说,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扩充为一组问题:
1.什么是套牌的稳定性?
2.一般意义上的快攻(主动游戏计划)套牌与控制(被动游戏计划)套牌中,谁更稳定?为什么普遍认为控制套牌的稳定性更高?
3.竞技级万智牌中,需要选择稳定性最高的套牌吗?
一、记得在这里写个小标题
方便起见,咱们顺着RD的思路往下说。既然万智牌区分于棋类的特点之一是变数,那么稳定性自然也绕不开变数。以国际象棋为例,棋手往往都有自己偏爱的一种或几种开局,至少在一局棋类游戏的早期(或曰前期,或曰布局),你可以成功地执行自己预先准备好的游戏计划。那么,万智牌呢?——好吧,我相信各位都经历过卡爆地,这个问题各位心中应该已经有答案了。不过,显然,一套成功的竞技级套牌应当具有较为成功执行至少一个游戏计划的能力;换言之,由于牌库的随机性客观存在,“成功执行预期游戏计划”的目标并不总能在万智牌里达成。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套牌达成自己预期游戏计划的成功率比另一套牌高,这似乎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一套牌更加稳定。不管实际上正确与否,这个说法都符合直觉,我们可以先试着用它来解答问题组中剩下的问题。
首先是第二个问题。不过,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主动套牌与被动套牌的说法。我是指,不管是快攻“尽快胜利”的游戏计划,还是控制“撑过前期再慢慢取胜”的游戏计划,都显然很主动呀。竞技级万智牌中不存在不以赢为目的的套牌,主动-被动这样的划分方式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区分不同倾向的游戏计划。那么,抛开主动-被动的划分,我们如何确保我们谈论的快攻-控制套牌是一致的呢?毕竟,现实中可不存在真空中的球形套牌。
好在,在之前的探索未然中,我们分别从普遍认同的卡差理论与较为新颖的关键回合理论中完成了对快攻套牌和控制套牌的定义,考虑到这次我们的讨论重点在于游戏计划而非资源,以下我们采用类型的关键回合定义:
快攻:在构筑时尽量规避抓牌的随机性,也就是让套牌中的同类牌更多,进而使得抓牌更稳定;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抓起起手与后续抓牌的相关性,套牌中的地牌也应当尽量地少——没错,低曲线的同类型单卡+更少的地,也就是常说的aggro类型套牌;从这个角度理解,aggro套牌的发力期也比4回合更提前,是名副其实的快攻。
控制:向套牌中加入更多的抓牌咒语,也就是打破每回合只能抓1张的限制。在这一前提下,常见的抓牌咒语往往都对场面没有很大影响,因而势必要加入足够遏止住对手3-4回合做的事的手段,也就是足够高效的解。另一方面,抓牌咒语的回报就是能够使用更多的地,换言之,套牌就能加入更多的高费威胁——高效的解牌、抓牌咒语、大量的地与高费的威胁,也就是control类套牌。
从这两个定义上来看,同样是达成游戏计划,除却共有的不卡爆的前提条件外,快攻仰赖于高度同质化的单卡选择,可以说只要不卡爆就能成功执行计划;反观控制,在快攻-控制的对局中,控制需要达成的条件至少有a.使用足够多的解牌以在关键回合前活下来 与b.在快攻重新建立起攻势前拍下威胁,而显然控制无论是威胁数量还是解牌数量都无法做到和快攻完全对应,所以控制套牌往往还需要达成隐含的条件c.使用足够的抓牌或过牌手段调整手牌。而,即便我们假设控制套牌的手牌调整总是能够找到合适的牌,快攻留给控制的窗口本就狭小,滤牌咒语还需要额外占用费用。因此,同样以“达成游戏计划”的标准而论,我们可以看出,快攻比控制稳定得多。
问题看似已经解决了,然而,解决这个问题却又导向了两个更“奇怪”的问题:
(1)想象一个60海岛套牌,或是20地40张老鼠群落/执着诉愿人这样的套牌,它们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比绝大多数快攻还要同质化,绝对更加稳定,这样的套牌为什么不存在?
(2)既然快攻更稳定,那么,合理的禁牌表所导向的整体胜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出于选择更稳定套牌的考虑,万智牌的比赛上应当只有快攻,或者说,慢速套牌为什么会存在?
我们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1)入手。60海岛的例子非常明显,而后两个则更加隐蔽一点;简单来说,60海岛不成立是因为赢不了,而老鼠群落/执着诉愿人不成立则是因为赢得慢。这里,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仿照“关键回合”,创造一个“致胜回合”的概念,亦即,一套牌所期望的在第几回合时获胜(你当然也可以认为这个获胜时的回合是统计大量对局所得出的平均值)。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个概念呢?究其原因,快攻套牌攻击的维度颇多,如果直接分析“速度”,我们很难用单一资源的标准来衡量:当套牌攻击血量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个3血的打点(clock),当攻击牌库时我们又需要转而要说每回合磨5——这样既不直观又难以比较,有大量模糊不清之处。
总之,从致胜回合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老鼠群落还是执着诉愿人,他们最理想的致胜回合(打墙且不卡爆)都在5回合之后——5回合!这已经是连标准赛制的快攻都看不起的速度了。而在我们讨论不同类型游戏计划的套牌为何存在前,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同类型的游戏计划里,致胜回合数越小显然越占优势;考虑环境中放1000套老鼠群落和1000套红烧,显然前者会被后者完全淘汰。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致胜回合数小的套牌淘汰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二者游戏计划互不影响;这一点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再来看看问题(2)。看起来,根据我们前文对稳定性的定义,这个问题确实无法解答;考察具体的赛制时,控制套牌往往也不以卓绝的胜率而成为优于快攻的选择。既然理论与事实出现了矛盾,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对稳定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而从这里来看,解决这个缺陷的最好方法就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找出控制优于快攻的地方。
第一个原因其实颇为简单,相信各位读者也早就有这样的理解了:优秀的控制牌手总是能在各种时候掏出应对。从上文中我们略过的游戏计划角度来说,快攻的游戏计划十分耿直:持续进攻,直到获胜;相对而言,控制的游戏计划可以表述为:干扰或延后对方计划的执行,然后拍出自己的威胁接管比赛。——停,就是这里!控制套牌的游戏计划中,天然地就考虑到了对手的游戏计划:你还在第一层,控制套牌就已经站在第二层了,控制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样的next level play。但是,仅此而已吗?
二、这里也是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呢?现实中的万智牌可不是只有耿直快攻和纯粹控制两种套牌类型,一个健康的meta中至少会有七八套思路从不尽相同到大相径庭的套牌;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常常会感觉“控制总是有合适的应对”。注意到这个用词了吗?“总有”——如果控制套牌能够不管面对meta中的什么套牌时,“总有”合适的应对的话,这也是一种稳定性呐!看起来,我们终于找到症结所在了:当我们谈论“稳定性”时,我们有时指的并非是套牌执行自己致胜计划的稳定性;相对的,我们考虑的是这套牌在面对各种不同类型对局时的表现,一套牌面对不同套牌时的胜率波动(方差)越小,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牌越稳定。
可以看出,如果说第一个对稳定性的定义是从单一对局出发,那么,第二个稳定性就是关于不同对局。在单一对局中,快攻可以仰赖高度同质化的单卡与线性的游戏计划取得更高的稳定性;不过,成也同质败也同质,面对不同对局时,快攻往往很难改换计划,如果对手的套牌颇为针对,那更是有可能胜率直接掉下红线。反观控制,尽管,在单一对局里,滤牌-过牌-找到对策的效率与稳定性都远不如快攻;但是,即便对策牌只存在一张,控制找到它的机会也远大于快攻,而高效的滤牌深度能让控制每盘游戏中看到比快攻多得多的牌,进而更稳定地找到应对不同类型套牌的对策。
当然,我们以上的分析都仅仅是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实际上,在不同类型对局-单一类型对局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对局当中的不同情形。这有点像是之前讨论的微缩版:快攻往往抓的都是同一类牌,面对对局中的不同情形时,快攻牌手最好的选择就是将之变为单一类型的情形(往往是通过给对手以压力的方式实现);控制可以颇为灵活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牌,面对对局中的不同情形时,控制牌手往往都会试图寻找当下的最优解。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中,控制牌手会更容易在对局当中获得回报。
万智牌归根结底是个智力游戏,而控制套牌导向的情形又极容易带来脑力活动上的正反馈,用人话说就是“操纵感”;这一向内调控套牌的“操纵感”与对外干扰对手游戏计划的“控制感”,的确容易让人感觉游戏尽在掌控之中——换言之,这也是普遍认为控制较快攻而言更为稳定的原因,PV曾经在他讨论认知偏差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更多见的情况是用快攻套牌和控制对局测试,快攻牌手会得到很多轻松取胜的战果然后就会想“哇,把对手压制得无从喘息——这个对局太容易了。”而控制牌手也有时候会获得很复杂很经典的胜局,然后就只记得这些打了半小时的压倒性战局。最终,测试双方都觉得自己的对局情况更有利,因为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让这一个方面定义了整个过程。
三、其他
现在,让我们离开真空中的球形套牌,回到现实世界的万智牌里来。遗憾的是,真实万智牌里不只有球形快攻和球形控制,即便我们只把目光投向对等(fair)套牌,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分出快攻、中速、节奏、控制;再着眼于不对等(unfair)套牌的话,那就更加千奇百怪而又五花八门了。这还不止,更复杂的是,构筑赛的核心是构筑套牌,而不是选择套牌类型然后比大小,举例来说,控制vs控制的对局中打不过,我可以选择在备牌中加入低费威胁,这样不仅让对手精心准备的对策空白化,还大大提前了自己的致胜回合——更一般地说,后现代化的今天,万智牌已经不再存在完全线性计划的套牌了,快攻也能用过牌,控制也能早早出威胁踢脸,不对等牌也有高效的对等游戏计划。
在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真空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直接把正确配地等同于永不卡爆,这显然过于理想化了。我们在真正构筑套牌时,不可能不去设想如何处理卡爆地问题。
不过,尽管情况非常复杂,也不能说我们的研究完全没有意义。例如,既然卡爆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控制可以通过滤牌手段缓解这一问题,那么,快攻能否也采用这一思路呢?当然可以!这里典型的例子就是博默区讯使:一张能够提供额外滤牌手段,甚至还不怎么影响主计划速度的单卡——比迅使再强一点,那或许就需要提名同环境中另一位更加鼎鼎大名的单卡,走私直升机了。
既然快攻能通过额外的调整手段收获更多稳定性,别的套牌当然也可以。灵技和凤凰这类套牌颇难定性,踩在了快攻-中速的轴上,原因自然是在于二者采用了大量的滤牌咒语,不过,滤牌咒语转化为伤害的确还需要条件,更别提滤牌本身的局限性了。相比之下,中速套牌站在风口,毫无压力地享受着后现代单卡上**白送的滤牌能力,在节奏套牌还需要权衡究竟采取哪个计划、寻找哪类单卡时,中速套牌可以轻松地将干扰端换成威胁端,一转攻势。此外,尽管我们的真空控制可以凭借要啥找啥的滤牌深度拉高稳定性,但这个能力在解牌射程愈发宽广、变相解决“要啥”这一问题的现在,很难说还能和以前一样高效。
最后,关于问题3,亦即「竞技万智牌中,我们需要选择稳定性更高的套牌吗?」中,单纯从套牌角度考虑的话,不难看出,整体胜率当然是第一选择要素,在胜率相近的几套牌中,我们可以认为在预期meta中稳定性越高的套牌越值得被选择。毕竟,稳定性高的另一层意思是套牌的强度会与牌手的牌技高度相关,不被反常事件所左右。
——————————————————————————————————————————————————
-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标题眼熟,没事,金鱼告不到这儿来(
-
写完回头一看不禁感叹自己真能水啊,就聊个稳定性也能聊出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
是的,这就是探索未然的第9篇,第9篇是第8篇的后一篇,第8周则是第9周的前一周。
-
正如我在文中所说,这篇文章确实没什么用。理想点说,这篇文章是想抛砖引玉,启发各位更好地去思考怎么组出足够稳定的套牌,或是选择出在预期meta下表现稳定的套牌。
-
一路看过来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我的野心是构建一套比既存的万智理论体系更明晰的范式;当然了,这个新的范式会囿于我自己的理解,也会导向新的问题,最大的可能是没有人采用,不过仅仅是玩弄理论本身就已经让我颇为满足了。
-
啊对,聊到选择套牌,其实哪有人真看稳定性啊一堆战报采访都说自己选某套牌是因为上限高是因为帅是因为喜欢是因为收不到别的牌。
-
关于同类套牌的淘汰问题。举例而言,白雪公主和红烧都是快攻,而白雪公主的致胜回合数往往大于红烧,但是像m19的标准时二者(此时是白token与小红)能够共存许久;这看似能够反驳淘汰,但需要明确,致胜回合分两种情况:统计整体meta的与只统计单一对局的,在小红-白回血这一对局内,无论是颇为马后炮(循环论证)的统计数据还是直觉上的判断,都揭示了小红在这一对局中的致胜回合被大大延后。
-
啊,没错,上一条实际上暗示了本文最大的缺陷:假设的情况过于简单,而实际情况过于复杂;这也正是横在这个文章与实用性之间的天堑。太空的理论落不到实处,太针对的讨论又过于特例,要找准中间的界限真难啊
还没有评论